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3.6平方公里崛起千亿轨交产业集群 一张四色图背后的招商故事

时间:2025-04-07 07:39:00

中车长客武汉地铁12号线车辆装配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刘洁 通讯员 黄宣 张向峰

4月2日,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内(以下简称轨交基地),机器轰鸣声、设备焊接声、技术人员的指令声不绝于耳,蓝白相间的武汉地铁12号线车厢在此下线。

日前,轨交基地28家企业集中投产,总投资超80亿元。这是轨交基地成立4年来的又一次集中投产——累计签约企业138家,总投资369亿元,一条涵盖研发、制造、维保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已然“闭环”。

从一片规划中的土地,到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雏形,武汉轨道交通产业的崛起背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同频共振。

“叩门招商”引来企业“拎包入住”

3月20日,武汉轨交基地28家企业集中投产

“被黄陂区‘叩门招商’的诚意所感动,我选择回来的。”武汉智显芯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显芯通)董事长纪向阳,指着车间内正在调试的AI显示屏生产线说。

每年新建、开通两三条地铁线,短短几年,武汉地铁线网规模跃居全国前十。

抢抓轨道交通发展黄金期,2021年,黄陂区携手武汉地铁集团,规划建设33.6平方公里的轨交基地,打造产研一体、产城融合的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园区。

基地建立之初,工作人员绘制了一张产业招商地图,目标企业按招商进度以蓝、红、橙、黑等不同颜色标注,悬挂在大厅醒目位置。招商智显芯通的母公司——深圳点创科技有限公司,被列为橙色,意为“正在洽谈中,还未签约落地”。

自那时起,黄陂区主要领导及轨交基地主要负责人,到深圳多次登门拜访,详细介绍武汉轨交基地的政策、市场应用等优势,发出邀请。“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轨交基地的快速发展。”纪向阳说。

去年4月,纪向阳在汉成立智显芯通,将点创科技的“AI智慧显示屏”业务交给新公司。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将旗下一家新三板公司迁到武汉,作为集团业务总部,未来3至5年完成上市。

这样的“诚意招商”并非个例。黄陂区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产业”的思路,组建专班赴北京、广州、深圳等近20个城市驻点招商。4年来,138家企业陆续签约,其中既有中车长客、方大集团等国内龙头,也有瑞典丹纳、德国克诺尔等国际巨头。

不仅在诚意上,政府的“有为”更体现在制度设计与资源整合上。

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管委会党委书记、前川街党工委书记陈博介绍,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黄陂区出台产业发展支持政策“20条”,涵盖市场循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六大领域。为让企业轻装上阵,基地建成11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配套办公、宿舍、食堂等功能区,实现“拎包入住”。

龙头牵引 基地企业抱团“卡位”

中车长客武汉基地的车间内,一节地铁车厢被“气垫船”驮着悬浮移动,这是武汉地铁12号线车辆装配的现场。

作为轨交基地的“龙头”,中车长客负责地铁12号线79列列车、474辆全自动驾驶A型地铁车厢以及车辆基地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生产任务,是目前武汉地铁市场最大的一笔订单。其背后,是一条快速响应的“一小时供应链”。

“有形之手”收放有度,“无形之手”灵活自如。

龙头企业是磁石,吸引上下游企业汇聚。近年来,中车长客吸引着武汉今创、方大集团等配套企业自发聚集,形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自落户以来,我们订单就没停过,产线忙个不停。”武汉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说。

去年4月,武汉今创在轨交基地投产,先后参与了武汉地铁1号线、2号线、7号线等项目建设,目前正在生产武汉地铁12号线轨道车辆贯通道和内装系统,公司订单今年有望突破两亿元。

受益于基地的集群发展效应,落户轨交基地后,方大集团的屏蔽门系统已护航武汉20余条地铁线路。“正在加快生产武汉地铁12号线全线37个站的站台门系统,同时也正为沈阳地铁6号线、天津地铁8号线生产站台屏蔽门。武汉公司生产的产品,今年将运用到国内多条地铁线路上。”方大集团副总裁林克槟说。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自组织’协同,这是市场效率的直观体现。”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红红说。

日前,沿江高铁湖北段指挥部在武汉轨交基地挂牌,推动产业链由地铁轨道向高铁轨道延伸。“非常期待,以后公司的业务可以拓展到高铁!”纪向阳说。

巨头落地 打造世界轨交产业“朋友圈”

3月10日,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超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在这张“国家名片”中,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正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目前,轨交基地的138家企业覆盖轨道交通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智慧维保、轨道交通企业总部、轨道交通技术培训服务等全产业链,武汉65%的地铁车厢都产自该基地。

当前,轨交基地正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抢抓海内外市场机遇。

2024年5月,卡斯柯全国运维中心入驻轨交基地,其是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集成领域领军企业。自落户投产以来,企业已陆续接收到来自成都、昆明、南宁以及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内外订单。

占欧洲市场份额40%的轨道交通设备专业制造头部企业瑞典丹纳,首批车钩产品成功交付,已出口欧洲。

克诺尔亚太区(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乔纳森·白迪森说,过去10年,克诺尔已深度参与武汉地铁、光谷电车等9个轨道交通相关项目。待条件成熟后,克诺尔华中区域维保中心也将落户黄陂区。

一个个国际巨头落地,见证了武汉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产业竞争的未来是科技的比拼。黄陂区推动华中科技大学、铁四院等成立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研究院,搭建四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落户,提供产业人才支撑;基地服务群内,138家企业实时对接需求,政府“店小二”24小时在线响应。

“产业就像一棵树,政府修枝剪叶,市场阳光雨露,才能长得茂盛。”陈博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