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技术赋能,商业创新 浙江工商大学探索复合型商业技术人才培养新路径

时间:2025-05-18 14:52:00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林晓莹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刻重塑商业生态,商业运行正在经历从场景优化到生态跃升的根本性变革。如何培养既精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又深刻理解商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商业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浙江工商大学作为全国财经类高校中唯二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学科发展基础雄厚,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连续两轮教育部学科评估稳居全国财经类院校第一。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在商科教育、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人才、教学优势,持续推动“计算机+商科”深度融合,将数智技术与金融、电商等特色领域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技术赋能+商业创新”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数智技术过硬、商业视野宽阔、融合创新突出的商业技术人才。

以商业技术人才培养为牵引,构建优势学科引领、高能级平台支撑、校企协同的教科人一体化育人生态。学院夯实“高能级教学科研平台+高水平教学团队”育人载体,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建设“数智+”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构建“计算机+商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育人格局,创新实施“数字+”专项行动,整合学校计算机学科与统计学、工商管理学、经济学等优势学科,聚焦金融科技、商务智能、智慧物流等商业科技垂直领域,培养学生“专业基础+商创思维”的核心素养。构建校企院系多元育人机制,与恒生电子、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合作,搭建“技术基座+行业应用”场景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企共建产业联盟、义乌小商品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打造校企院系多方联动的育人共同体。

以“一核两翼”课程群为抓手,构筑跨学科专业知识-商创思维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学院跨专业共建“BAT+X”特色课程群,形成“计算机赋能商科,商科反哺计算机”的课程联动机制。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核心,数智+X交叉模块和商创思维模块课程为两翼,依托商业场景搭建专业课程矩阵,引入商创类课程10门,开发《智慧商务系统开发》等15门特色专业课,构建“专业知识、行业认知、价值创造”三维耦合的“数智+”知识体系。

以“一课一例”为驱动,打造“案例牵引、认知跃迁”的教与学互动生态。学院实施专业课程深化、商创模块细化、数智交叉强化的“三化并进”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突出数智技术与商业场景的融合,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打造定制化商科知识图谱。依托恒有数、iFinD等数据平台打造沙盘演练环境,设计100余个教学案例,建立“技术为根、场景为干、认知为梢”的专业学习路径,实现数智技术与商业知识的精准衔接,完成从工具使用者到商业决策者的认知跃迁。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创新“项目解耦-数据同步-案例迭代”闭环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国家超算中心等头部企业共建“数字+”算力中心,解耦供应链金融智能合约系统等100余个校企合作横向项目,并构建了包含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等20余个实践教学项目沙盒,通过真实案例打造硬核实践场景;依托恒生电子、同花顺等企业的商业数据资源,建立行业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现300+模块化教学资源与行业前沿同步演进;面向行业真实需求,垂直深耕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12类真实场景,提炼4类科学问题,基于真实商业场景构建系统级实践教学案例,通过Hundsun统一资讯云平台等实现实践案例迭代升级。

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课内实训-竞赛实践-企业实战”三链贯通的实践教学路径。课内实训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将教师科研课题转换成实践项目,搭建“算法基础-数据应用-融合创新”三层实践平台,建设金融舆情分析等500余个真实场景案例;竞赛实践依托学校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竞赛“以赛促学”,组建跨学科竞赛团队,采用“技术+商业”双导师制,指导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奖项;企业实战依托产业联盟引入供应链金融等40+产学研合作真实项目,构建专业技术到系统集成的实践闭环。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学院以技术底色与商业基因双向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近五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ACM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80余项,包括2项金奖,团队指导的中国‘人’数字出海项目获互联网+本科赛道国家级金奖(全校唯一)。累计培养800余名商业技术人才,300余人任职知名IT企业从事商业系统研发,150余人进入金融、电商、物流等企业从事数字化建设工作,300余人继续深造,3名“志学兼优”创业典型获央视新闻联播等专题报道,1家企业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技术公益十大优秀案例”。毕业生创办科技企业20余家,涌现10余名优秀创业者,助力学校入选教育部双创示范高校和全国就业50强。国家级电子商务虚拟仿真中心覆盖全国百余所高校,年受益超10万人时,多次在中国计算机大会作主题报告,成果示范效应显著,相关成果获央视《经济半小时》等10余家媒体报道。

人工智能背景下,学院紧扣数字经济时代对商业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创新构建“技术赋能+商业创新”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系统回应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融合、能力建构与协同育人中的核心难题。通过重塑课程体系,打通专业内容与商业逻辑;强化真实任务牵引,建立从技术掌握到商业理解的认知路径;依托项目沙盒与智能平台,构建场景化、系统化的实践机制;贯通“学训赛创”链条,拓展学生价值转化能力;推动“校企院系”松散整合走向高效协同,构建起“数智+商创”双驱动的商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的重要转变。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商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拓展“数智+商创”融合路径,建设适配未来产业的人才培养新高地,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贡献教育智慧与高校力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