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分考生没报清华北大,教师何必恼羞成怒 | 新京报快评

时间:2025-07-08 15:34:00

资料图: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举行2025年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图/该校官方微信

7月7日,一则“高三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专业,教师愤而解散微信群”的消息引发关注。当日晚间,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发布通报,确认了这一消息。

通报称,高考成绩公布后,该教师根据3名学生的高考成绩和与家长沟通的情况,建议填报“清北”相关专业志愿。7月5日,在得知3名学生未填报“清北”志愿后,该教师在微信群内发表了不当言语。目前,学校和该教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争取他们的谅解。3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

从该教师相关言论和行为本身看,颇有些恼羞成怒的意味在其中。而这种恼羞成怒的背后,表露出的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式的观念和行为——似乎在志愿填报这种人生大事上,不听老师的填报清华北大就是不知感恩。这种观念当然是错误的。

本质上,该教师这样的言论是对学生自我选择意愿的不尊重。一名已经高三毕业的学生,在志愿填报等层面,拥有高度的自我选择权利,这是常识。在此类事情上,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朋友等,只能给予建议,不能直接替其做决定,这种“家长式的作风”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厌恶。

换言之,老师只负责浇水施肥,不要乱加裁剪修整,让树草自由生长就好。对与自己朝夕相处如此之久的学生,又何必挥起道德大棒指责学生呢?而细看那些错别字满屏的言论和解散群聊的行为,人们看到的其实不是所谓的“失望”,而是有点“割袍断义”的威胁意味。

与此同时,如一些网友所说,这种言论和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政绩与名气考量”,也该予以警惕。对不少地方的学校和教师而言,基于清华北大在公众心目中的熟知程度,一旦多考几个“清北学生”,就可能意味着学校招生时名气的提升以及更多潜在的利益获取。

这样的事情此前并不罕见。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对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给予直接奖励的事情逐渐变少,但只要社会上和教育考核体系中的“清北崇拜”情结仍在,那些潜在的、隐性的利益就依旧难以规避。

要杜绝类似情况的出现,就必须从规避各方的“清北崇拜”情结入手。尤其是学校与教师,是时候从这种过剩的“清北崇拜”心态走出来了。这不仅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激励制度上作出调整,也需要各方逐步调整自身的观念,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本人。

回到此事去看,于学生的志愿填报而言,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道德绑架学生填报清华北大。如今,涉事学校和该教师已向学生和家长致歉,但即便如此也要明白:无论该教师的“小作文”将自身的贡献写得多伟大,都不是干涉学生自主选择志愿填报的理由。这一点,尤需谨记。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