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神经内科“锁定”罕见病“元凶”,为渐冻症患者开启希望之门
罕见病,因其发病率极低、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常常使得诊断过程充满曲折。这些疾病像迷雾一样,掩盖了患者通往健康的道路。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海萍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为一名饱受疾病困扰的罕见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作出精准诊断,为其后续积极治疗指明方向。
福建泉州的王女士今年56岁,4个月前出现走路不稳、双下肢无力症状,当地医院考虑为腰椎病变,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症状并未得到改善,病情反而持续加重。此后,患者及家属前往了全国多家医院求医,遗憾的是依然未能明确病因。随着病情不断恶化,患者已无法独立行走,只能依靠轮椅活动,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日前,王女士来到青大附院就诊,神经内科王海萍教授为其进行了详细的专科查体并收治入院,在经过肌电图、腰穿等检查后,明确患者为运动神经元病。由于患者有两位直系亲属均因类似疾病去世,王海萍教授结合家族史考虑患者可能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在与神经内科遗传学王冲博士进行充分讨论后,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最终确诊患者所患为SOD1基因突变所致的运动神经元病。
由于目前青岛地区尚无针对SOD1基因突变所致运动神经元病的药物,王海萍教授建议患者前往国家运动神经元病治疗中心进行诊治,国家治疗中心在查看患者资料后,对我院的诊断结果予以肯定,并告知患者可前往住院治疗。在这场与罕见病的艰难博弈中,王海萍教授凭借精湛的医疗诊断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指明了方向。
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是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变性疾病。该病主要影响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元,当这些运动神经元退化和死亡时,它们就无法向肌肉发送信号,导致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因此,患者发病后平均3-5年因呼吸衰竭死亡,仅5%-10%的患者可生存10年以上。
研究表明,运动神经元病患病率为3.1/10万,1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大多数病例(90%)为散发性,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为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致病。目前,运动神经元病已纳入国家罕见病目录,而基因突变所致则更为罕见,由Fus、SOD1、OPTN 3种基因突变所致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不足2%,容易被误诊或延期诊断。与此同时,该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对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造成压力。因此,除了治疗以外,心理支持和社会援助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也至关重要。
青大附院神经内科将持续聚焦疑难罕见疾病,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识别、诊治各类疑难罕见病的能力和水平,照亮“被忽视的生命盲区”。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