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5%读者拥抱AI阅读 亲自阅读何以无可替代?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怿培 邹冠尔
今天(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2024年的世界读书日,潮汐表工作室发出提问:“世界读书日,可以不读书吗?”,针对短视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今年,我们的阅读方式又有了新的挑战——AI辅助阅读正在给阅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AI能用1分钟总结一本书时,我们还需要亲自阅读吗?潮汐表工作室在一周前展开调查。
AI阅读已成趋势?
本次调查,我们共回收548份有效问卷,年龄层主要分布在26-50岁,67.9%的受访者每月会读完1-2本书,65.3%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过AI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月阅读量超过5本的高频读者中,52.2%的人经常使用AI辅助阅读。

自由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周流(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会在学术阅读中偶尔使用AI辅助阅读,“最开始主要是尝鲜,看看大语言模型的实际性能表现如何,尝试了几种应用情况,辅助阅读是其中一种”。周流会利用DeepSeek等进行文献搜集和初步筛查,帮助自己判断是否是需要仔细阅读这篇文献。
小乌(化名)平均每月能读完5本以上的书,其中会有1-2本外文原著。她表示,自己最常使用AI工具的场景是在需要解答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和翻译外文内容的时候。“在读外文原著时,一般的翻译软件只能给出词汇和短语最常用的意思,很多新兴的词汇也并没有被收录。”她谈到,用AI工具辅助阅读时,只需要给它一个简单的提示,不仅可以得到外语词汇的多种意思,包括在词典中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社交媒体中的用途,还可以知道它的由来,也更能记忆深刻。
许多阅读类APP也已然开始AI布局,微信读书最新的版本中增加了“AI问书”的功能,可以直接提取书中的人物、背景和金句等。浙江出版集团推出的“火把知识”APP也即将上线书籍解读书AI工具、AI伴读系统和AI荐书系统等功能。
博库数字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程明达表示,未来AI辅助阅读将向知识图谱和多模态交互的方向发展,提供跨书关联解析和语音、拍照识别等功能;同时促进社区化与共创,支持读者生成知识卡片、参与讨论话题等,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活跃、丰富的阅读社区。
AI技术的“优”与“忧”
AI技术逐渐渗透到阅读场景的方方面面,那么读者对于AI工具的态度如何?
一方面,正如程明达所说,AI辅助阅读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深度与阅读便捷性。“它能够生成摘要、核心观点或背景解析,帮助读者快速把握书籍价值、深入理解复杂文本;能够基于用户偏好推荐书籍,提供互动讨论或提出反思问题,丰富阅读的探索性;还能够提供实时翻译、语音朗读和笔记整理等功能,有效降低了语言与时间障碍。”
另一方面,即使是工具化的使用,AI技术也有局限性。周流指出,学术著作往往重点分散,有时整篇论文的精华就藏在某几句关键论述中。就像大海捞针时,现有的AI技术只能捞起整片海域的平均值,反而可能让最珍贵的"金句"从筛孔中漏掉。这种"重点识别障碍"导致AI解读容易遗漏学术文本的真正精髓。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AI辅助阅读的负面影响有明显的担忧。首先是记忆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弱化。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于“长期依赖AI工具导致对书籍细节的记忆力下降” “使用AI摘要后,对书中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减少”表示同意。这揭示了技术便利背后可能存在的认知代价——过度依赖AI或许会削弱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
其次是情感与体验的不可替代性。近70%的受访者强调“阅读时产生的情感共鸣无法被AI工具复现”,71.4%的受访者表示“享受亲自阅读时意外发现的细节趣味”。这些数据印证了人类阅读的核心价值——情感联结与个性化体验,恰恰是算法难以复制的部分。
无法替代的阅读瞬间
那么,亲自阅读的无可替代性究竟在哪儿?我们在问卷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用一句话描述“AI永远无法替代人类阅读的瞬间”。

“之前有一段时间状态不好,翻开了《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小乌回答道。这本书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读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AI或许能精准地提炼出在什么情况下你可以怎么做,但是当阅读作者笔下的一个个来访者的故事的时候,在找到我与他们经历的相似点的那些瞬间,我终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在孤军奋战。”
技术的齿轮转动越快,那些让呼吸停滞的阅读瞬间越显珍贵。或许未来某天,人类会与AI共享99%的阅读效率,但剩下的1%,永远属于指尖触碰纸张的质感、多年后重读同一段文字的再次流泪、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时的心跳、和同伴因书中情节产生的争论……这些瞬间都无法被算法提取。技术的意义在于辅助而非取代——它可以是助燃知识的火把,但心灵的共鸣与思想的火花,永远需要读者亲自点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