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渔!“世界美食之都”向海转身

时间:2025-08-18 12:20: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广东潮州报道

视频剪辑/实习生苏磊

提到潮州你会想起什么——狮头鹅,牛肉火锅,粿条,生腌,凤凰单枞茶?亦或是茶具和陶瓷,还是火到了英国伦敦的英歌舞?从工艺到美食,拥有17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州,有着许多响当当的“名片”。

潮州在2023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蕴藏在生腌等美食鲜味里的,其实是潮州人对海鲜制作独特的理解——它来自于渔港繁忙进出的渔船,来自于一代又一代渔民征服大海的探险精神,和这座城市自古以来的海洋基因。那么,“世界美食之都”到底是如何向海“淘金”的呢?

8月16日,记者来到潮州市饶平县三百门渔港。一声开渔令下,饶平县沿海各镇的一百多艘渔船列队出航,开往南海深处。南海正式结束了今年长达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潮州饶平县三百门渔港又重新热闹了起来。不出几日,广东人的餐桌上就会出现新鲜的南海海鲜。

除了深远海捕捞,近海养殖更是向海洋“淘金”的关键。作为全国渔业百强县,饶平有53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相当于75000个足球场。别小看这七万多个足球场,它造就了广东省最适合海水育苗的海湾之一,是全中国最适合生蚝和海鮸养殖的海域之一,更是全国重要的生蚝集散地,“汫洲大蚝”就来自于此,是潮州名菜“蚝仔烙”的最主要原材料。饶平县汫洲镇临海开办的水产养殖企业就地取材,生蚝每天凌晨送达,经过冲洗、人工开壳等粗加工,就经由冷链发往世界各地。

饶平县一家水产养殖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冻牡蛎、冻虾仁等精加工产品在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而罗非鱼则是在非洲肯尼亚等国家最畅销的产品,“这在当地属于高端海鲜,我们几乎所有罗非鱼产品都是销往非洲的。”面对国内成熟水产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出海的产品和目的地,在风高浪急的全球经济环境里,趟出一条平稳航行的路子。

据统计,2024年饶平县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20.47万吨,产值约58.97亿元。除了虾苗、鲍鱼苗等传统海水育苗产业,饶平还在推进总投资8000万元的省级花鲈良种场建设。过去,花鲈种苗只在浙江、福建培育,在广东养殖时由于水温等环境,容易“水土不服”。而随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的到来,建立起花鲈种质资源库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填补了广东省花鲈育苗的空白。2023至2024年,该良种场累计培育花鲈鱼苗约8000万尾。

和海洋分享收益的,不只是水产养殖企业。乡镇企业经营离不开乡镇社会的托举,农户和渔民是关键力量。

在汫洲镇,上述水产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养殖专业户+提供固定/临时岗位”模式,带动农业合作户超4000户。而柘林、大埕、所城等沿海镇则开始尝试“海洋牧场+电商”试点,构建起“养殖基地+电商合作社+物流冷链”的全链条体系,让新鲜捕捞的海产品能直接从海洋牧场走向消费者餐桌。“以前捕捞的鱼只能等待收购商上门,价格被压得很低,还时常面临滞销风险。现在通过直播带货,不仅销售价格提高了,销量也大幅增长,有时一场直播就能卖出几百斤鱼。”饶平县大埕镇红花村渔民林先生的话,道出了潮州港的转型下一步。

如果说,牛肉丸、狮头鹅、生腌、蚝仔烙,代表着这座世界美食之都的匠心。那么现在,从海洋牧场直达饕客们的餐桌,或许是这座美食之都的下一个雄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