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医生提醒关注孩子的“五不”行为

时间:2025-04-02 13:05:00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星球”,却能用画笔描绘整个宇宙;他们对声音格外敏感,却在音乐中找到了热爱;他们的语言发育相对迟缓,却能用行动传递情感……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儿童,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世界对话。

该如何识别孤独症?医生提醒,可以关注孩子是否有“五不”行为,及早干预。

早期识别孤独症的“五不”信号

近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态势。全球范围内,每100名儿童中大约就有1—2名被诊断为孤独症。而在我国,0—14岁的孤独症儿童数量预估在300—500万之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主任易爱文介绍,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有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这两大核心症状。

“它不是心理疾病,本质上是大脑处理信息方式存在差异。”易爱文说。

现实中,许多人对孤独症存在误解,认为孤独症的孩子是“不说话的天才”或是“行为怪异的儿童”。

“其实,孤独症的表现各不相同。”易爱文介绍,有些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有些却滔滔不绝但不懂交流;有的对某些声音极度敏感,有的则对呼唤充耳不闻。

这种多样性正是“谱系”二字的含义——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和水平差异极大,每个孤独症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易爱文提醒,早期识别孤独症,可以关注孩子的“五不”行为:

不(少)看:缺乏目光对视

不(少)应:对呼唤反应不敏感

不(少)指:不会用肢体动作表达需求

不(少)语: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

不(少)当: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感知觉异常

0- 6岁是干预的黄金窗口期

医生提醒,当孩子出现这些疑似孤独症的表现时,要前往医院进一步咨询检查,接受专业的建议和干预。

目前,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尚无特效药物,但早期系统干预能显著改善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0—6岁是孤独症干预的黄金窗口期。”易爱文指出,该阶段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和社会交往技能。

“不过任何年龄段的干预都有价值。”易爱文说,无论孩子是否在“黄金干预期”内,家长和康复师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持续的帮助。

不得不承认,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不仅仅是医疗问题,还有融入社会的巨大挑战。

现实中,我们都可能会在公共场所遇到有特殊行为的孤独症儿童。该如何正确应对?

医生指出,如果孩子主动互动,应给予温和回应;如出现不适行为,保持冷静,避免呵斥。同时,尊重家长的处理方式,不随意出主意,不过度关注或打扰。

“最好用平等态度对待孤独症人士,既不歧视也不过度特殊化。”易爱文提醒。

南方+记者 刘汉能

【作者】 刘汉能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