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晚潮|清明,是四月的寻人启事

时间:2025-04-02 15:42:00

潮新闻客户端 姜晓燕

杏花风起,是清明。梦里梦外都是欲断魂的人,那些走失的人会如约扣响思念的门。

去陵园扫墓,还未到入口,就看到路旁有很多卖花的人儿。其间,有一位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满头银发,但手脚利索。她的面前,停着一辆三轮车,三轮车后面铺着两块正方形的木板,板上盖了块长条的白色绣花布。其他的摊位上卖的都是鲜花,她卖的是用毛线钩织的花儿。花儿很大朵,像百合,似玫瑰,如向日葵,花花绿绿。

我走过去,见有几个人在那儿围着看。有一小青年挑了三枝最大的花儿:“大娘,这一共多少钱?”老奶奶用两根食指,交叉比划了个“十”。小青年笑着说:“好便宜呀,我再买三朵。”老奶奶说道:“你既然这么喜欢我做的花,多送你一朵。”他接过花,瞧了又瞧:“这朵红色的,正好可以插在我太奶奶的墓前。”我定睛一看,老奶奶做的毛线花儿钩角匀称细密,每片花瓣形态各异,还有错落有致的花蕊,栩栩如生。

等我扫完墓出来,见那个小摊儿还在。却不见老奶奶的人影儿。一旁摊位上是位老太太,我上前问道:“你知道这家的老奶奶去哪儿了吗?”她指指远处:“去陵园里面了。你要买东西吗?”我点点头:“我想买毛线花。”她对我说:“那你等等吧,她去了有点时间了,应该快回来了。”我说:“好的。”我拿起一朵看看,觉得很美;又拿起另一朵看看,隐约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过不多久,老奶奶果然出现了。她迎着风,低着头,快步走来。她一抬头,就看到了我:“你要买点什么吗?”问完,她用手指平行抹了一下双眼。我拿起刚才那朵能闻到清香味的毛线花:“花儿里面加了香料吧?”她回答:“是草药。能安神的。”我瞪大了眼睛:“您还懂医术啊?”她摇摇头:“我不懂。我家老头子教过我的。”我“哦”了一声:“那这朵花多少钱?”她撑开一只右手掌。我说:“您这里有草药味的毛线花,我全要了。”她蹲下身去,从三轮车的木板下面,取出一串淡紫色的花儿:“只剩这串了。不过这串花在钩针的时候,漏了几针,是次品。你要不要?”我接过来看了看,的确如此,但是那股草药味特别好闻,我很喜欢。我便斩钉截铁地说:“我要了!”她听出了我话语中的坚决:“你等我一会儿,我把漏掉的那几针,给你补好。”我一阵窃喜:那太好了。

她拿出钩针和同色的毛线,修补起那串花儿来。这时,旁边的老太太走过来,悄声问道:“见到了吗?”她停了停,双眼用力地紧闭了一下,再慢慢睁开:“见到了。其他的字,我不认识。姓名,我认识呀。”老太太安慰道:“找到就好。今天天气好,阳光都照得到吧?”她竭力抿了一下嘴:“照得到。当初,我执意要给老头子买朝南的墓地的。”老太太略有领会:“找了一个上午了,终于找到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呀!但是这周六,还是得让你儿子带你来扫墓,免得又迷路了。”她说道:“对,跟儿子一起来!我想,老头子既愿意看到我和儿子一块儿来,又期望我一个人也能多来看看他。趁我还走得动,多来看他几次。他一定等我来看他,也等急了。他给我托了好几次梦了……”老太太轻拍了三下她的右肩,一切尽在不言中。

毛线花。

她将毛线从钩针里穿过去,边说道:“我刚才在墓碑前放了把痒痒挠。老头子在世时,他总找不到他自己的痒痒挠。买了一把又一把,丢了也不知道丢在哪。后来,老年痴呆症发病时总离家出走,一生气就打包自己的行李,一床被子,一个钱袋和一把痒痒挠。那个雨天摔了一跤,卧床养病时,床头还放着他的痒痒挠,没想到一个月不到就走了。这几年,我在床底下,沙发缝里,衣橱最里面,到处找到他的痒痒挠。再也没人用了。”

老太太听完,略有所思:“你有心了。我老公去世后,我女儿看到网上有她爸爸生前爱吃的桂花香糕,还是忍不住下单。买完想送给他的时候,才想起她的爸爸不在了,只能去墓前祭贡。我以前也爱吃桂花香糕,现在再也不敢吃了……”说完,一片沉寂。

老奶奶收好钩针,停下手中的活,打破了沉默:“花补好了。你看看。”我缓过神来,接过花:“请问,这是什么花呀?怎么一根藤上挨挨挤挤开这么多小花?”

她偏了一下头,用力地想了片刻:“我家的老头子教过我,可我老是记不住……这是风……”

我顺着她的话:“是风啊?是春风吗?”

她也顺着我的话:“是呀,是春风啊!”

她没有把花名记全,我猜应该是风信子,她只记住了一个风字。

此时,那位老太太对她说:“我今天卖鲜花赚了一点钱,我去买点‘红富士’苹果,等会儿也去陵园里看一下我老公。你在这儿等等我。等的时间或许要比你长。我记得是第一排房子的三楼,具体骨灰存放在哪一格,得耐心地一一找过去。我还想跟他说说话。一定要等我回来哟,我们再一起回家去,明天再一起来。”

“放心,我一定等你!我帮你看着摊儿。你慢慢来。”老奶奶边说边拾掇着毛线花儿,把它们码整齐。

我手捧着一支春风,欣慰地想到:那些走失的人,并没有消失。他们在我们的思念中,都会回来,都会团聚。我们只要想念就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