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闻关注|秧苗青青处,这片土地很想您!
2021年的今天
5月22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他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正值小满节气
云南这片曾被袁隆平视为“天然实验室”的红土地上
稻田呈现出“立体农时”特征
南部河谷稻浪初涌
中部坝区秧苗新绿
北部高山育苗待栽
这种差异源于云南“一山分四季”的立体气候
也印证了袁隆平“因地制宜发展高原杂交稻”的科学理念

4月23日,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粒两优8022”育秧完毕,如期进行移栽工作。云新闻资料图
丽江永胜
改写中国水稻高产史的起点

涛源镇水稻高产试验 云新闻资料图
1999年秋
年近古稀的袁隆平带领30余位专家深入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
这个金沙江畔的高原小镇
因独特的光热条件成为“天然实验室”
袁老赤足下田收割测产
见证了百亩连片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奇迹
并亲笔题写“世界级水稻示范基地”牌匾
此后多年
涛源镇持续刷新高产纪录
成为全国水稻单产标杆区域
验证了高原环境下杂交稻的无限潜力
红河州
超级稻的“双城记”
个旧——从试验田到世界纪录诞生地

位于大屯街道新瓦房社区的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 图源:锡都个旧
1986年袁老首次考察个旧
开启与这座工业城市的稻作情缘
2009年
他主导的400亩连片“Y两优1号”试验田
亩产达1067.5公斤
刷新全球百亩连片纪录
2016年
86岁高龄的他再赴个旧
见证“超优1000”品种亩产1088公斤的新突破
直言“全国高产看个旧”
如今
该基地仍在冲击亩产1200公斤目标
2024年已移栽200万株秧苗
蒙自——冲刺“禾下乘凉梦”的最前线

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的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图源:新华社
2017年
袁老在蒙自草坝镇建立102亩“超优1000”示范基地
连续4年实现亩产超1100公斤
2023年
“卓两优1126”品种以1186公斤/亩创下基地历史新高
距他生前设定的1200公斤目标仅一步之遥
他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提及云南时
仍强调“蒙自田好、生态优”
并将此地列为全国四大超级稻攻关核心区之一
高原稻作的科学突围

2016年昆明“中国-中东欧农业论坛”上
袁老为云南量身定制技术路径——
针对高海拔、多气候带的复杂性
他推动第三代杂交稻技术在永胜、个旧试验
实现每公顷16吨的突破
这一成果不仅让当地实现“手中有粮”
更通过德宏遮放等基地向东南亚辐射
践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宏愿
精神传承
从稻田到心田

图源:锡都个旧
在云南大学的讲台上
袁老曾用湘音描绘“禾下乘凉梦”
激励佤族学子将科技带入深山
他资助的哈尼族农技员
如今用无人机守护梯田稻浪
基诺山乡的茶农在古茶园套种杂交稻
2025年蒙自基地采用“工厂化育秧+AI精准栽培”新模式
让千年农耕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对话
如今
云南28个示范基地年培育优质稻种超2000吨
不仅守护着中国人的饭碗
更通过中老铁路将“东方魔稻”输往湄公河畔
这或许是对他“覆盖全球梦”最动人的回应
袁老留给云南的不仅是高产稻种
更是一把打开“山地农业未来”的钥匙
在科学与自然的共生中
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

“稻花香里,仿佛您又向我们走来”
秧苗青青处
云南这片土地很想您!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