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聆听城市书页翻动的声音

时间:2025-05-20 03:59:00

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内亲子共读。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在宁波奉化新华书店阅读的一家人。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宁波市民参与慈溪少年儿童图书馆读书月组织的专场“换书大会”。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一口知识一口美味”“书香换‘薯’香”的宣传标语抬头可见,800余册图书在醒目的位置摆放整齐……日前,浙江宁波,“我陪孩子读经典”主题阅读餐厅在鄞州区东郊街道揭幕。

从宁波火车站北广场出发,环游罗城六门,途经宁波教育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数字阅读街区等文化地标,“五一”假日爆火的海曙区“罗城书香专列”就像一个移动的书阁,让乘客行一路,读一城。

在宁波的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总能与书香撞个满怀。宁波图书馆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该馆共接待读者247万人次,平均每分钟就有10个人踏入图书馆大门;全馆累计有效读者证达37.4万张,覆盖宁波近5%的常住人口。最近推出的“打包图书馆”计划,更是将单人单册借阅数量提至30本。

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城市阅读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宁波作为5个代表城市之一分享了“我陪孩子读经典”的经验做法。近年来,宁波在丰富沉浸式阅读体验、构建多元化阅读空间、培育社交性阅读模式等方面不断下功夫,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城市的闪亮标识。

1.从藏到读,打造丰富的阅读空间

“书藏古今”是宁波鲜明的文化标识,藏书之风从北宋开始延续至今。明代修建的天一阁已有450多年历史,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从藏到读,新时代的宁波创新机制让城市充满了书页翻动的声音。”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猛挺表示,2020年宁波颁布了《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促进全民阅读的城市。《条例》明确规定,每年4月为“宁波读书月”,每年的10月31日王阳明诞辰为“书香宁波日”。

立法保障下,宁波从资金投入、设施建设、活动组织多方面统筹规划,在街巷、社区、乡村,建起一个个因地制宜、设计精巧的阅读空间,打造出“15分钟阅读圈”。

鄞州区的“郊响越·堇书房”在仇毕社区综合体的二楼,越剧风的咖啡吧里总有年轻人围坐共读;江北区的“城市骊书房”藏身于酒店大堂,办理入住的等候中可以随手取下一本宁波风物志;宁海县的“悦器读书会”坐落在西子国际广场一家瓷器店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与古韵瓷器并肩陈列;镇海区的“半刻书房”地处充满科技气息的新材料小镇,阶梯式的阅读区主打颜值与实力并存……

公共场所都有阅读空间,每个社区都有阅读角,宁波全域打造了4500多个阅读阵地,让书籍触手可及、“诗和远方”转角可遇。

“宁波将公共阅读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起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体系,实现了‘通借通还’。”宁波图书馆馆长徐益波介绍,去年7月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启用,去年底10个区(县市)少儿图书馆全部建成并于今年年初开放,宁波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市区两级少儿图书馆全面覆盖的城市。

在此基础上,宁波精心编制“走读宁波地图”,打造出138个沉浸式文化空间,阅读也因此从纸上文字升维到跨越时空的体验。

象山县中国海影城民国街景里,12岁的奚语宸在“渣滓洞”的铁窗下读着《红岩》的原文:“娘,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关在黑屋子里?”这场沉浸式演读,将历史拉回到眼前。仅2024年,象山就举办了50余场情景演读活动。

杭州钢铁厂遗址,锈迹斑斑的高炉下,70名书友手持《大运河》,朗读声在钢铁中回荡。这是4月20日宁波天行书友会“走读大运河”的一幕。早在2016年,天行书友会就开创了“读书+行走”的阅读模式——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会长黄朝洋说,多年来他们发起300余次文化之旅,吸引超2.8万人次参与。

2.以书为媒,会聚各行各业的领读者

4月14日晚上8点18分,北仑区力劲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员陈利娟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消息:“同心领读第12期读书会开始报名了。”15分钟后,她的朋友圈就写出了:“已报满。”

这位初中辍学、18岁就进服装厂当学徒的生产线女工,如今已当选全国总工会“玫瑰书香·阅读学习成才女职工”。2016年,初到宁波打工的她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车间的窗户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着我的影子……我总觉得我的人生不该是这样,但我又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陈利娟很想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而要想有输出,就要有输入。读书,就是最好的输入。先从国内外经典名著开始阅读,纸质版、电子书,一坚持就是三年。

“是读书打开了自己的人生视野。”陈利娟感慨。2022年她发起“潮甬领读”读书会,今年她在读书会新增了“同心领读”计划,成为阅读的领航者:“流水线同样需要诗和远方。”

宝妈闫晓斐是陈利娟找到的“书香同行阅读推广大使”。之前当过服务员和食堂帮厨的她在拿到阅读推广大使的聘书后在朋友圈发出千余字的感言:“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我本是一个思想闭塞、自卑的农村女孩,阅读带给我不一样的视野和宽广的精神世界。”

如今,宁波有2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阅读组织、数以千计的领读人,正是他们的长效服务让阅读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位于镇海区九龙湖畔的“萤火之光读书社”凝聚着176名成员。科学家、作家、书画家、摄影家、音乐人、企业家、工人、农民、个体户、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学历从小学到博士不一。“入社标准就是喜欢阅读和即将喜欢阅读。”创始人之一吴鲁言说。

“稻可果腹,读亦润身”,成立于2016年的慈溪市“稻读公社”活跃在乡村,在17个乡镇(街道),组织了600余场基层阅读推广、近千场阅读志愿服务活动。这个“泥土里长出来的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诸多荣誉。

“小种子”公益亲子阅读队、纸飞机故事妈妈团、读书人俱乐部、“伴读奶奶”……细微而持久的服务,构建起宁波立体的全民阅读生态系统。

“加入书社后,很多人说我气质变了。有一次去接孩子放学,竟有个学生过来向我鞠躬喊了一声‘老师好’。”从事餐饮业几十年的王吕丽欣喜于潜移默化的改变。

3.书香润城,阅读点亮美好生活

5月14日晚8点,随着朗读者亮相“天一夜读”,这个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图书馆联合打造的朗读活动,已举办500期。

2024年1月1日,这个朗读品牌正式亮相。每晚8点,阅读短视频准时上线,不同身份、职业、地域的夜读嘉宾以分享阅读的方式,给这座城市道一声晚安。

城市的另一处,镇海区换书大会已坚持10年。在镇海渡码头,来自高校、企业、中小学及科研平台、社团的书友们挑选着喜欢的书籍彼此交换。“旧书换新知。我换到了一本惦记好久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真是太惊喜了。”宁波大学学生王淼说。

“众多的读书品牌是书香宁波的一个突出特色。”徐猛挺介绍,宁波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地域读书品牌。奉化区的“阅读越棒”打造了全民阅读带;余姚市依托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等文化元素,设计了10条走读线路;宁海县的989读书会是一档以好书推荐、欣赏、共读等为主要内容的广播类线性节目;江北区和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展“艺术+阅读”,衍生出很多非遗体验活动;北仑区聚焦集卡车司机家庭,以“卡娃灯塔计划”让集卡司机子女实现阅读梦想。“尤其是近两年开展的‘我陪孩子读经典’行动,是一项始于家庭、兴于社会、成于共融的文化实践,破解了全民阅读的深层命题,正以‘小阅读’撬动城市‘大文明’。”

“‘我陪孩子读经典’成为一个支点,让书香宁波具象化、日常化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副馆长曹欢说,家长、老师、作家、名人、志愿者、数字人,每一个“我”组成了全民参与的书香网络;家长陪读、老师引读、社会伴读、名家领读,依托数字化手段远程共读,每一种“陪”让阅读跨越了时空。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宁波开展名家分享、走读研学、公益陪读等活动1.5万场次,平均每天有超过30场的阅读活动在全城铺开,受益人群超过2200万人次。

远程连线打开,读书声“穿越”2000公里。屏幕一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中学的孩子们身着彝族服饰,在高低错落的台阶旁深情朗读着《革命的青春》。屏幕另一端,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顾国和中学的学生用《走读宁波》讲述着东方大港的模样。阅读,从宁波开始,跨越了山海。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