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特色假期,期待给孩子们一个拥抱四季的机会
4月3日,一纸教育新政在博格达峰脚下激荡起了阵阵涟漪——乌鲁木齐市今年起将在全市各学校试行放“春假”“雪假”。首个“春假”和“雪假”的时间分别为:4月28日至4月30日,共3天;12月1日至12月5日,共5天。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其实,放“春假”,并非新鲜事。过去,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除了寒假和暑假外,还会在春秋两季农忙的时候,放“农忙假”,也就是“春假”和“秋假”。后来随着双休制度的全面推行,春假、秋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近年来,春假、秋假又开始被频繁提及。从2013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今年国家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中小学春秋假。
受气候因素影响,乌鲁木齐的秋季短冬季长。因此,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市教育部门将春假锚定4月底的天山杏花季,同时以雪假代替秋假,衔接12月的新疆冰雪节,让孩子们既能在杏花春雨中感受生命萌发的力量,又能在冰雪世界里锤炼坚韧的品格和毅力。这种与地域特色深度绑定的假期设计,绝非是简单的日期挪移,而是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广袤天地,使教育回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本质追求。
此举不仅是在全疆各学校中首次推出的特色假期制度,还是将地域特色融入假期体系的一次制度创新。这也意味着,当“双减”政策步入深水区,乌鲁木齐正试图用这场以时空重构、破解教育内卷之困的改革试验,努力书写边疆教育的突围样本。
当下,教育内卷所带来的焦虑,正不断裹挟着许多家庭。因地制宜推出特色假期,给孩子们一个能够自由“拥抱四季”的机会,无疑可以更好地平衡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孩子们亲近自然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拉动家庭文旅消费,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撬动教育模式创新、推动社会资源整合。
而这也暗含着破解教育内卷与提振区域经济的双重密码。
一方面,设立特色假期,有助于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从“知识灌输”向“素质教育”的转型。通过短期休整,能有效调节学生身心节奏。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实践、自然教育提供了时间窗口,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另一方面,特色假期的设置,既能错开传统旅游高峰,又可激活淡季消费市场。通过研学游、体验游、亲子游等方式,把文旅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本,带动社会资源与教育深度融合,使教育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
但要想让这两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比如,面对孩子们课业进度如何保证、家长上班与孩子假期“时空错配”如何解决、特色假期如何保证不沦为“补课假期”等问题,都不是教育部门通过“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
这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有效构建,也需要文旅配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更需要教育部门通过制度设计重构教育生态的突围尝试。
生活即教育。特色假期的存在,“简约而不简单”。要使特色假期真正凸显出存在的深远意义,就必须要来一场关于教育本质回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深度探索。
如何能真正给孩子们一个拥抱四季的机会,对此,我们很期待! (吴杨)